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信息调研>>调研文章
创新举措 服务发展——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探索思考
时间: 2017-12-04       来源:鄂托克前旗委组织部      作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对比新形势新要求,审视全市、全旗发展现状,鄂托克前旗人才工作有其不可回避的“短板”和“瓶颈”。服务、推动全市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以及创建全国文明旗,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举措,持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人才工作难题。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旗九支人才队伍总量为4176人,占全旗人口总量的5.6%。其中,党政人才779人、18.6%专业技术人才964人、23.1%农村牧区实用人才484人、占11.6%;社会工作人才708人、占16.9%;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21人、占7.7%;高层次人才556人(其中柔性引进86名,刚性引进35名)、占13.3%;高技能人才94人、占2.3%;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人才211人、占5.1%;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59人、占1.4%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全旗人才总量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三少”,即高层次人才少、高技能人才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少,致使人才总量与全旗产业发展需求尚有差距。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即产业分布不平衡,农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人才相对较多,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人才相对较少;部门分布不平衡,机关事业单位党政人才相对较多,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相对较少;能力素质结构分布不平衡,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多,具有实操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比新形势新要求,人才身份障碍尚未打破。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坚持“刚柔并举”的引才原则,引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唯学历、唯职称的现象,引才工作与旗情发展现状和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不充分,导致了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旗经济发展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全旗引进高层次人才86名,仅占全旗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的15% 

  (二)对比新形势新要求,人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制定出台了以《鄂托克前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为引领的“1+8”人才政策体系,探索推行了“马兰英才”培育工作法和“马兰英才”评定办法促使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建立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以及合理流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九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了人才结构不平衡。二是还没有健全完善以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为标准,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三是人才激励形式单一,还没有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导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 

  (三)对比新形势新要求,人才政策落实力度尚有欠缺。2013年,我旗制定出台了《鄂托克前旗委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马兰英才”品牌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鄂前党发〔20133),明确了人才工作的保障举措,在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方面,更是明确提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推进工作需要逐年增加。但受制于全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现有人才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优秀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工作需要,人才政策落实力度还有待于提高。  

  (四)对比新形势新要求,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当前,虽然我旗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产业链、人才培养链的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人才培养周期相对滞后,直接导致关键岗位存在人才“断层”现象,储备人才“顶不上来”。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其道”,无法实现有效对接。 

  三、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在新形势下必须把思想引领作为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抓手,积极创新人才理念,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一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重视提高现有劳动者素质,提升存量人才队伍的质量。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实施符合产业或区域特点、人才成长规律、分类型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发项目体系,促使人才开发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同时,立足培养本土人才,全面实施“马兰英才”培养工作法,并注重抓好现有人才作用发挥。二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围绕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加强对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推进落实力度,在人才开发投入、盘活用好人才、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等方面见真招、出重拳,促进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与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全国文明旗等中心任务相适应。三是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坚持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进一步缓解人才资金使用压力。同时,研究完善对全旗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旗内外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事业。四是人才机制优先创新。牢固树立“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理念,以“马兰英才”品牌为引领,依托各领域人才工作载体和平台,通过创建“生活服务、科技服务、引才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等4个服务窗口,以及“空间支持、政策支持、投资支持、金融支持、生活支持”等5项激励措施,引进和吸纳各领域人才创新创业,并制定住房、奖励、补贴、配偶安置、担任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不适应、不相符、不对路”等问题,促进人才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承载和吸纳各类人才。要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事业环境、构建规范开放的人才市场环境、建立高效透明的公共政策环境以及打造宜居多元的生活文化环境为抓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留住本土人才。一是加强载体平台建设,为人才作用发挥提供舞台空间。加强能源化工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深入建设上海庙经济开发区人才集聚区,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发展规划,打造产学研重点人才集聚功能。加强农牧业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重点研究绒山羊增绒技术、肉羊三元杂交、草原3S数字化管理、全营养蔬菜等现代农牧业技术,着力构建生态减压、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的现代农牧业鄂前旗模式。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文化产业园、一乡两基地等为载体,培植本土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制作企业,开发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艺术造诣高、带动能力强的文化艺术人才加强特色载体平台建设,依托职教园区,建设双师型教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巾帼英才民族手工艺创新创业基地等研发平台,实施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计划,着重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同时,强化沈荣华和桂昭明鄂前旗工作室作用发挥,推动全旗人才工作发展。二是加强人才配套政策落实力度,提升政策的执行力,重点解决鄂前旗籍“985”“211”重点工程院校毕业生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难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同时,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健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措施,实行项目与人才相结合,通过挂职锻炼、兼职兼薪、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满足全旗人才的基本需求。探索解决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等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受编制制约的问题,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政府对用人单位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同时,深入实施服务基层项目生储备工程和干部挂职历练机制,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及各类人才到基层工作,满足基层人才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现有人才活力。一是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克服唯学历、唯身份、唯年龄等倾向,注重靠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评价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防止评价“主体置换”。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组织,提倡第三方评估。同时,深化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充分体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政策。二是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自治区“草原人才硅谷”、“人才强市”、“人才强旗”等工程建设,引领全旗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全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学科有较高学术创新水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抓住上海庙开发开放契机,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主动走出去,与旗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多种形式合作,引进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在鄂托克前旗建立各类实习基地、实验基地、产业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室,积极吸纳人才到鄂托克前旗挂职锻炼或工作。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推进人才工作法治化建设,切实保护高层次人才在使用、流动、晋升、福利、奖励、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权利,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实行灵活用人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专利、带技术成果来鄂托克前旗创新创业。三是围绕全旗绿色食品加工、煤炭精深加工、建筑建材加工、新型能源等支柱产业,建立人才需求梯次配备档案,发布人才需求目录。鼓励现有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指导、科技咨询等方式,满足全旗用人单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同时,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机遇,拓宽人才服务领域,推进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完善信息网络,畅通信息在部门和城乡间的流通渠道,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创新培养方式,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坚持分类指导、差别化推进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类人才队伍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服务、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到发达地区挂职、干部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科学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知识能力为重点,深化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二是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通过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全旗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民族职业中学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有针对性设置专业课程,加强与企业培训项目的对接,不断满足企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全旗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战略储备。三是坚持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借鉴三段地现代农牧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北极神绒牧业研究所等经验启示,依托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加强全旗人才队伍建设,以项目和科研基地的转移带动人才培养。同时,深化“马兰英才”品牌战略,大力支持各部门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工作品牌,促进各领域人才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四是在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党政青年人才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引育以及卫生人才开发等十一项重点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围绕全旗重点领域,依托周边知名高校和旗内党校、骨干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急需紧缺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用人单位主体培养开发和储备责任制度,坚持“谁使用、谁培养、谁开发、谁储备”原则,整合教育、科技、产业培养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同时,推行“项目+团队+人才”模式,依托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